当前位置:首页>>队伍建设
中国古代清廉官德的现代启示
时间:2014-08-25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为人民谋福祉为己任,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取得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一切辉煌成就的取得与我们党员干部的克己奉公、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在新时期,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丧失为官从政基本道德操守,丧失了党的信仰和理想,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终沦为党和人民的阶下囚。

  历史上我国虽然长期处于“官本位”文化盛行的封建社会,但在修身、正己、治天下传统儒家文化熏染之下,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清官,如秉公断案的包拯、不畏权贵的海瑞、清正廉洁的寇准等,时至今日他们的传奇故事仍然在神州大地上广泛流传,为人民所津津乐道。文化自古就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古代清官身上所蕴含的为官清廉为民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借鉴和学习。

  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官德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尧禹时期。西周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而孔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将中国古代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纳入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中来,无疑是期望通过传统“官德”的学习,重振时下滑坡的“官德”。古代“官德”扎根于历史悠远、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代有关“官德”修养的思想非常丰富和成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与良知的血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古代官德修养包含很多内容,有许多在今天看来值得称道的地方,其中有四字很值得借鉴:一是慎,这是对自身所作所为的一种敬畏,古代官德里包括慎欲、慎权、慎嗜好、慎言行、慎始终。常言道: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在社会主义中国,无论畏惧的内容具体怎么表述,目的都只有一个,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二是廉,做官应清廉自律,洁身自好,清廉品质是机关工作人员的安身立命之道,失去它,就有可能身败名裂,就有可能家破人亡。三是学,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国家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其目的就是告诫干部,要当个好官,就必须坚持不断学习。可见,官德修养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练凝聚,时至今日对机关工作人员加强自身修养仍值得借鉴。四是勤,为官要勤政为民,不可庸庸散散,即使在仕途不得志之际也应勤政,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贬黜之时,仍然广修水利、筑堤修坝,造福当地百姓,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至今需要我们很多官员学习。

    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要求。但要求标准最高最严的、最受人们重视的则莫过于“师德”和“官德”两种。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德才皆备人才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然要“高尚其德”才能“为人师表”。那么,官德为什么同样受到高度重视呢?原因很简单: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安危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在这个意义上说“官德”的意义,比“师德”的意义要大得多。

    关于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安危的问题,古人早有深刻认识。孔子认为以德治国才能真正治好国,以德理民才能真正理好民,实行“德治”才能长治久安。既然要德治,自然是要有德者来治,担负治国之责的各级官吏自然要有较高的官德,所以官德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官吏是国家机器的运转者,是公务人员,其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统治效能,必须具备公正无私、清廉勤谨的道德素质才能干好公务,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所以说官职“授有德则国安,授无德则国乱”“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官吏干公务,自然也需要一定的才能,但首先必须官德好,否则其才越大其害越大,其例不胜枚举,唐朝的李林甫和明朝的严嵩都是典型。国家不能无法制,但法制是人制定的,是人执行的,无德者立法必无善法,无德者执行必乱成法。王安石所说“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古人也充分认识到官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作用。鲁国执政大臣李康子向孔子请教关于“政治”的问题,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率)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所谓政治,就是治国理民者心正身正脚步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官的为人有德,正大光明,即使不对百姓强迫命令,百姓也会听从;当官的为人无德,不走正道,即使强制百姓做这做那,百姓也不会真心信服听从他。官德有先导作用、表率作用。

  孟子说:“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唐太宗说:“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竟进。”选拔有德君子做官,则心正心善的好人会自我勉励继续行善;误用邪恶之徒做官,则各种坏人就会争先恐后地钻进官府。所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这就是唐太宗一类明君和政治家从总结历史经验中获得的正确认识。

    高尚的官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和从政实践修养而成。历史上一切清官廉吏无不重视自身官德修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定不移,持之以恒,赢得清廉美誉,流芳千古。

    在官德修养上的“大处着眼”,就是先要立定居官从政的志向: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切清官廉吏,无论官位大小,都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谋福祉、淡泊个人名利、务求高风亮节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由于立定了这样的雄心壮志,他们的官德修养才有自觉性和持久性,才能节节升华,直达高峰。这实际上涉及的是做官为政的出发点或曰“动机”问题:为“公”则有大志,为“私”则无大志——而且还会沦于邪念恶行。所以明朝清官和学者吕坤深刻指出:“公、私两字是宇宙的人、鬼关。”清朝著名清官张伯行说:“只求做官,决不能为好官。”

  “宦海莫测,仕途多险”,想在宦海仕途上保持高风亮节、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时刻自警自励,“不以小善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点点滴滴做起。他们为此记“功过格”,置“座右铭”,写“官箴”“自成约”,悬官署对联自励,定期瞻拜“先贤祠”,日日自省其身,甚至经常征询同僚、吏民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并作自我检讨,等等。可以看出清官明君的臣德、君德修养是大有讲究的,在封建专制的历史条件下能做到这一步也是相当开明的表现。

    若论官德“修养功夫”,清朝另一位著名清官孙嘉淦的“居官八约”很有代表性。孙嘉淦当官四十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担任过学政、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要职,敢于直谏,在打击豪强、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等方面贡献卓著。他为自己立下了《居官八约》,大意是: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对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务求兴利除弊;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营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保持清政廉明。

    中国古代的官德对唤醒官吏的政治良知、反对官场的腐化堕落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一些思想和做法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12309中国检察网
法律法规库
扫黑除恶
新闻发布会
中国检察听证网
新浪微博
北戴河区检察微博
北戴河区检察微博
北戴河区检察微信
北戴河区检察微信
培育特色品牌 激发党建活力
培育特色品牌 激发党...
版权所有: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人民检察院
工信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