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14-08-25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等到真要动笔了,才发现面对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实在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是的,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或许面对它,自己渺小得根本没有资格来描述感触。

  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以虚构的小镇马孔多的荣衰作为拉丁美洲百年沧桑的缩影。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以奇诡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独裁,斗争和流血的历史,以及遗忘和孤独的主题。作者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我看得最困难的一本书,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在小镇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整个小说构建虚拟创造出小镇马孔多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男男女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运动大背景下,无法逃脱直接或间接地被孤独所折磨至死的命运结局。在个人命运的背后,我猜测作者是想揭示这样一个主题:在殖民统治时期的革命潜流,会因为人的孤独、封闭逐渐落后而消亡。

  在《百年孤独》中,个人的命运和孤独体验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而这部家族史同时也代表了一部民族史。“布恩迪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或许,马尔克斯是在告诉我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那么一个孤独的个体呢,一个孤独的个体将要面对的又是怎样的结局?当一个人面对无所适从的境地,面对一种无法融入的状态时,是选择逃避还是去选择改变?不同的抉择,注定书写出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果选择逃避,或许能暂时的逃离,但生活总是问题叠着问题,还是要逃吗,要逃去哪里,心灵的枷锁将会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法面对人生,但却改变不了仍然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选择改变,又应该如何去改变?我想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在纷繁复杂的假象中仍能坚守的信念,这种信念会在我们面对抉择时毫不犹豫。

      或许,我的理解太过狭隘。马尔克斯笔下的孤独是一个内涵极为复杂的慨念。《百年孤独》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孤独情感,他们分别从个体存在的角度阐述了孤独的心理学内涵;其次,作为现实语境的拉丁美洲社会历史从更为广阔的角度、以更加沉重的态度展现了孤独的社会学含义。在文中,随轮船和火车而来的一切都象征化地再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在西方霸权势力控制下所遭受的痛苦:他们认不出自己的市镇、相互残杀、丧失了原有的自尊和起码的人格,一切抗争和努力都归于失败,人们在绝望中走向最深刻的孤独——死亡。最后,马孔多小镇在一阵狂风中飞上了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12309中国检察网
法律法规库
扫黑除恶
新闻发布会
中国检察听证网
新浪微博
北戴河区检察微博
北戴河区检察微博
北戴河区检察微信
北戴河区检察微信
培育特色品牌 激发党建活力
培育特色品牌 激发党...
版权所有: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人民检察院
工信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